注册邮箱: 密码:
帮助中心 答疑解惑
学术论文

音乐谐波与人体的生物共振作用初探

——曹瑞声

北京美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2/10/17 17:16:43


4.2细胞声学方面的研究

2004年,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授詹姆士-吉姆泽夫斯基和他的学生安德鲁-佩林,通过对酵母细胞壁的研究,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有趣现象——那就是被称为“细胞的歌声”。他们借助先进的原子显微和纳米技术,观测到人体细胞能发出频率为1000赫兹、振幅为6纳米的声音振动。不仅如此,当细胞死亡时,能发出低沉的“呻吟”;当细胞受到酒精刺激时,又会发出高声的“尖叫”;癌细胞发出的则是一种类似高频的“噪声”……

这一发现将直接促成一门新兴科学——细胞声学(Sonocytology)的诞生,即当细胞受到不同刺激时会发出不同声调,而借助一些特殊的仪器就可“听”到这种声音。这意味着,人类通过识别细胞的不同声调,即可对疾病(尤其癌症早期)进行诊断和预防。

此外,对于生命有机体而言,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其心理、生理的失衡有关,如果能在细胞和分子层面实现其“振动修复”,人类就能从根本上抗击衰老或者医治某些慢性病及顽症!

4.3脑科学方面的研究

共振是宇宙和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是让不同的个体之间产生同步协调的节奏,又称互引。譬如,两个钟摆长度不一的时钟,即使它们的摆动次数不同,在一天之内总会有同步协调、摆动一致的时候,这个现象就是共振或互引。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证实:特定的音乐或谐波频率,可以让身体的节律(如心跳、呼吸、脑波等)趋于同步或互引(详见:Clynes M., and Walker, J.1982)。

最近的研究(McCraty, Tiller and Atkinson1996)指出:位于人类大脑脑干部位的生命中枢,在参与协调诸多内脏活动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现一种很重要的规律性生命律动(即压力感受器反馈循环,Baroreceptor Feedback Loop),这种律动周期的稳定,对维持人的健康和生命体征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特定谐波频率的音乐,让它参与到大脑的这种周期性活动并产生同步共振反应,以帮助稳定脉搏、呼吸、脑波等,并调整因压力所致的各种心理和生理失衡,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调整和医疗目的。

4.4对音乐声波体感技术的开发研究

所谓音乐声波体感技术,就是通过强化音乐中的低频(尤其是16150赫兹的低频),来激发身体的反应(如听觉、触振动觉等),以此调节人的身心健康或者防治疾病。音波体感技术通过强化音乐谐波与人体的生物共振作用,使细胞的有序振动及活性大大增强,从而大幅提升音乐治疗的效果。

这项可以追溯到中国古老“五音疗法”和欧洲贵族“室内乐”的音乐体感技术,经挪威教育家和医学家Olav Skile博士的临床实践首倡,以及日本先锋音响创始人小松氏的科技创新和理论完善,还有各国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使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系统而科学的声学治疗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心理、语言教育、养生保健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的魏育林教授,首度在中国开展的体感音乐疗法多学科协作与应用研究(属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开启了中国体感音乐疗法临床研究的序幕与热潮,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取得了初步、可喜的研究成果。

但是,音波体感技术仅仅开启了“音乐谐波与人体的生物共振作用机制”的一扇大门,很多机理有待我们进一步去阐明、去完善和验证,也许由此带来的许多新技术革命,等待我们去开发。

让我们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德渊:音乐音响学,台北乐韵出版社(1981

2.韩宪柱:声音制作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高也陶:五脏相音,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4.陈景藻:次声的产生及生物效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

5.魏天舒、林立全、张柯欣等:以低频声波测足太阳膀胱经体表循行线的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7-249):414

6.魏育林、梁甜甜、刘伟等:宫调声波在健康人体内的传导实验研究,中国针灸,2005-15(2)111-113

7.张声闳、陈静、李佩斌:经络就是人体间隙维系统,大自然探索1997(0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3/3 共:3条记录
DevPager V1.0 Beta ! By 维诺工作室技术团队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 WwW.Wy28.CoM 2008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全国亚健康调理音乐制作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55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服务局309室
全国服务热线:400-0226 679 电话:010-64166639、0731-85357579  传 真:010-6416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