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邮箱: 密码:
帮助中心 答疑解惑
学术论文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性亚健康状态探讨

——陈媛  孙贵香 何清湖 陆清红 张冀东 向岁

湖南中医药大学

发布时间:2012/10/17 17:20:44

【摘要】:随着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高校体制的改革,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心理性亚健康正日益侵蚀着他们的心灵与身躯。为了提高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性亚健康状况的认知水平,本文试图从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性亚健康的现状、主要表现症状、发生因素等方面,并结合心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探讨,以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性亚健康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性亚健康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医学院校   大学生   心理性亚健康  

亚健康(Subhealth)即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1]目前全球亚健康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明显危及到30岁以下年轻人[2]。大学生属于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据近几年的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健康状况也有下降的趋势[3]。大学生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是未来的栋梁。而医学生又是医疗技术人才的后备军,担负的是改善和提高整个国民健康水平的重任。已有调查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存在亚健康状态的达819[4]。目前,我国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经进入到空前活跃的阶段,针对大学生亚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专门针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性亚健康的研究则较少。关注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性亚健康,对于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性亚健康的调查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拟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学科体系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性亚健康状态进行探讨

1.健康、疾病与亚健康

1.1健康的正确诠释

    由于文化的局限,人们往往单纯地把健康理解为“没病就是健康,有疾患疼痛就是不健康。”但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与日俱兴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思维去重新准确地认识健康与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的概念确定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况”[3]。可见,人的健康不单纯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强调的是心理健康,当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健康才能有良好的心态去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分工中担任合格的角色。这一健康的新概念使得评价健康的标准范围从简单的生物学和医学角度延伸到了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领域,对健康进行了全面准确的诠释。美国学者奥斯林也提出一种三维健康模式,强调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评价人的生命状态[5]

1.2 疾病的定义

疾病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因自身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治病因素可为营养缺乏、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改变、过度疲劳等[6]

1.3 亚健康概念及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根据WHO提出的健康新概念,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5℅,找医生诊病者约占20℅,剩下来75℅ 的人群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也就是人体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边缘,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国内常常称之为“亚健康” 状态[7] 。这种似病非病的第三状态,在临床进行检查时很难发现阳性结果以及一些病变迹象,但患者自身会感觉到许多不适感,包括身体上的不适如头痛、失眠多梦等,在心理上则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等等。完全的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是生命现象中的两个边缘地带,大多数人都处在两种因素的中间地带(即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一定程度下,量变便会引起质变,所以亚健康具有转向性,可以顺转为健康,亦可逆转为疾病。换言之,亚健康是众多现代疾病的前奏,预防了亚健康也就预防了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证明,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重,会通过大脑皮层扩散到边缘系统,影响植物神经系统,从而引起机体组织的器质性损害,发生病理性疾病。这种“由心而生”,伴有心理情绪异常的躯体器质性疾病,现代医学称为心身性疾病。它的产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心身性疾病的发病前期,一般都会表现出很长时间的亚健康状态的症状。所以要预防心身性疾病,就要及时对心理性亚健康进行矫治。

1.4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性亚健康现状

亚健康作为目前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医学家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未发现特异的致病因素,现有的医学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查不出原因,因而缺乏真正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以至于医学界不得不把“亚健康”列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7]为了研究的方便,许多专家一般都把亚健康状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躯体性亚健康状态。2.心理亚健康状态。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型。当今许多医学界与心理学界的专家都认为心理因素是造成疾病的至关因子。针对亚健康状态,诸多学者对不同人群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范围涵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其中研究对象包括知识分子(教师)、护士、老年人、大学生和中年妇女等。其中大学生属于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活动较为复杂,心理处于发育但又不成熟的阶段。大学校园是培养和造就大批专业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众多资料研究表明大学生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根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学教研室对前来咨询的大学生病例分析,以神经性障碍者为大多数占694(抑郁、失眠、强迫、焦虑等),人际关系问题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5%。[3]这些经历过中考高考重重考验的孩子好不容易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最终却因患上心理疾患而不得不选择退学或休学,这样的状况在高校已越来越普遍。甚至有大学生想不开,轻生自杀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有调查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患心理疾病而无法继续学习被迫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学生总人数的644% ,位于因病退学之首。[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一种严重的失调状况,一方面他们对健康没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缺乏必要的基础健康知识,不知道从何处改善健康状况。在李超雄[7]的调查中,859℅的受访者表示需要改善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健康问题的困扰。从表1钮凤秋[8]调查江苏省大学生对健康含义认识与理解的结果表可以看出,有365%的学生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有457%的学生认为身心健康就是健康,这些同学没有正确理解健康的含义,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于是乎,便忽视了“亚健康”这个隐形杀手,岂不知亚健康正日益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亚健康尤其是其中的“慢性疲劳综合征” 逐渐累积下来,“积劳成疾”便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发生神经性疾患、心血管系统疾病、耳部疾病以及消化性疾病等等。因而,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对亚健康的认知水平迫在眉睫。近些年来在各级医院,咨询心理疾病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一方面心理疾患可以使人们的生理健康状况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心理压力造成的一些自卑感孤独感等又会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刘小娟等人曾对大学生亚健康群体生存质量做过研究,研究表明亚健康群体各领域生存质量得分均低于正常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9]。亚健康群体在各领域生存质量低于正常人,这势必影响着亚健康群体在社会分工中所创造的效益,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是不利的。

上一页 下一页
1/5 共:5条记录
DevPager V1.0 Beta ! By 维诺工作室技术团队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 WwW.Wy28.CoM 2008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全国亚健康调理音乐制作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55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服务局309室
全国服务热线:400-0226 679 电话:010-64166639、0731-85357579  传 真:010-64168716